绿背山雀

Parus monticolus   Vigors
   

  36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(据西南亚种)
雄性成鸟:额、头顶以至后颈上部呈亮蓝黑色,后颈两侧各有一道同色的条纹向下延伸,与颏、喉及前胸的黑色相连接。眼先黑色。眼下、面颊、耳羽和颈侧白色,被周围的黑色包围,形成一块明显的三角形白斑。后颈下部具一白斑,后缘同上背间呈黄色。上背和肩黄绿色;腰铅灰色。尾上覆羽暗灰蓝色,羽缘稍淡。尾羽黑褐色,外侧羽片的边缘灰蓝色,外侧三对尾羽具白色楔形端斑,最外侧一对的外侧羽片几全为白色。飞羽黑褐色;初级飞羽的外侧羽片,除最外二枚外,均具灰蓝色而向羽端转为灰白色的边缘;次级飞羽的外侧羽片缘以灰蓝色,羽端缀白;三级飞羽具较阔的灰白色羽端;覆羽黑褐色,小覆羽具暗灰色羽缘,大覆羽和中覆羽的外侧羽片具灰蓝色羽缘和宽阔的灰白色端斑,各羽的端斑相并成两道明显的白色横斑。颏、喉及前胸黑色,略具金属反光。胸侧和腹辉黄色,胁羽辉黄但沾绿色,腹部中央自前胸至尾下覆羽贯以一条黑色纵带。尾下覆羽黑色,具较宽的白色羽端。胫羽黑色,近跗蹠部的羽片尚具白色羽端。腋羽黄色;翅下覆羽黑褐,羽端白色。
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相似,但腹中央的黑色纵带稍较雄鸟狭窄。
幼鸟:羽色与成鸟相似,惟较暗淡而无光泽,黑色羽域呈黑褐色,头侧白斑的后部沾黄;腹部黄色较淡,中央不具黑色纵带或不显著。
雏鸟:8月4日采自四川峨眉山的两只雏鸟,飞羽和尾羽已开始长出羽鞘。羽色与幼鸟相似,但更浅淡而无光泽。后颈白斑呈灰白沾黄;翅上具明显的两道灰白沾黄的横斑。
虹膜褐色;嘴黑色;跗蹠 和趾铅黑色,爪暗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8.1 124.5 10.3 66.7 56.7 19.4
♂♂(20 )(12-19.5) (108-137) (9-11) (63-69) (52-61) (18.8-20)
13.7 120.1 10.3 64.4 54.3 19.1
♀♀ (20) (9-17) (108-132) (10-10.7) (62-68) (51-61) (18-20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形与大山雀相似。头部黑色,两颊的白斑大而明显;背部羽毛绿色;腹部黄色,中央贯以显著的黑色纵纹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8.1 124.5 10.3 66.7 56.7 19.4
♂♂(20 )(12-19.5) (108-137) (9-11) (63-69) (52-61) (18.8-20)
13.7 120.1 10.3 64.4 54.3 19.1
♀♀ (20) (9-17) (108-132) (10-10.7) (62-68) (51-61) (18-20)

生物学

生态 绿背山雀的生活习性同大山雀相似,但一般分布在较高的山地,夏季常见于1,000—3,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,冬时迁至低山或平原的耕作区,庭园中亦能见到,数量不如大山雀多。常几只结小群或成对活动于乔木或灌丛间。鸣声与大山雀略同,似“吇吇——黑黑”或“吇吇—一黑”,但音调比较清脆而低昂,特别是尾音“黑黑”更是如此,与大山雀有别。受惊时常低头跷尾,不时左右窥视,并不停地发出急促的“吇吇——黑黑”,或“吇——,吇——”的叫声。
4—7月进行繁殖。巢筑于树洞、墙洞或石隙间,用苔藓、纤维、草茎、兽毛等筑成。每窝产卵4—6枚,亦有多达7—8枚的。卵的大小与大山雀相似,呈白色具红褐色点斑。
食性与大山雀相仿,主要啄食昆虫。3—7月和10—11月采自四川宝兴的38个鸟胃,其内容物全部为昆虫者有31个鸟胃,包括金龟甲等鞘翅目成虫和幼虫,以及其它昆虫的幼虫和卵;食物中兼有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的有4个鸟胃,包括蚂蚁、鞘翅目昆虫和植物残渣;纯为植物性食物的有3胃。剖检秦岭和大巴山地区5—8月的21个鸟胃以及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地区4月,6—8月的13个鸟胃,食物中昆虫都占90%以上。
从上述绿背山雀的食性来看,它们常啄食林间害虫,在防治林业虫害方面,有一定益处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绿背山雀的生活习性同大山雀相似,但一般分布在较高的山地,夏季常见于1,000—3,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,冬时迁至低山或平原的耕作区,庭园中亦能见到,数量不如大山雀多。常几只结小群或成对活动于乔木或灌丛间。鸣声与大山雀略同,似“吇吇——黑黑”或“吇吇—一黑”,但音调比较清脆而低昂,特别是尾音“黑黑”更是如此,与大山雀有别。受惊时常低头跷尾,不时左右窥视,并不停地发出急促的“吇吇——黑黑”,或“吇——,吇——”的叫声。
4—7月进行繁殖。巢筑于树洞、墙洞或石隙间,用苔藓、纤维、草茎、兽毛等筑成。每窝产卵4—6枚,亦有多达7—8枚的。卵的大小与大山雀相似,呈白色具红褐色点斑。
食性与大山雀相仿,主要啄食昆虫。3—7月和10—11月采自四川宝兴的38个鸟胃,其内容物全部为昆虫者有31个鸟胃,包括金龟甲等鞘翅目成虫和幼虫,以及其它昆虫的幼虫和卵;食物中兼有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的有4个鸟胃,包括蚂蚁、鞘翅目昆虫和植物残渣;纯为植物性食物的有3胃。剖检秦岭和大巴山地区5—8月的21个鸟胃以及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地区4月,6—8月的13个鸟胃,食物中昆虫都占90%以上。

海拔范围

绿背山雀的生活习性同大山雀相似,但一般分布在较高的山地,夏季常见于1,000—3,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,冬时迁至低山或平原的耕作区,庭园中亦能见到,数量不如大山雀多。

繁殖特征

4—7月进行繁殖。巢筑于树洞、墙洞或石隙间,用苔藓、纤维、草茎、兽毛等筑成。每窝产卵4—6枚,亦有多达7—8枚的。卵的大小与大山雀相似,呈白色具红褐色点斑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甘肃、宁夏、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和台湾等省、区(留鸟)。

经济用途

从上述绿背山雀的食性来看,它们常啄食林间害虫,在防治林业虫害方面,有一定益处。

分类讨论
检索表文本

亚 种 检 索
上体绿色较暗,下体黄色较浓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西南亚种Parus monticolus yunnanensis
上体绿色和下体的黄色均较辉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台湾亚种P. m. insperatus
上、下体羽色均较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P. m. monticolus